聚智赋能 绘就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新图景 贵州省首批科学家工作站在我校揭牌

发布时间:2025-04-10 10:07 作者: 

4月8日,贵州民族大学南校区A9栋,贵州省首批科学家工作站——“高分子功能复合材料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在此举行揭牌仪式。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于杰、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友昌,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吕国富、校长王林等领导出席。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徐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赵宁等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围绕科技创新、平台创建、科研变革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贵州省科技领域高质量发展擘画新蓝图。会议由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卢云峰主持。

会议现场一

于杰在讲话中就工作站建设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科学家工作站是贵州省链接全国顶尖科研资源的重要创新型平台,要聚焦“建管用,一体化”即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使用。用心用力,多探索,使平台发挥出好作用,推动科学研究深入化,精细化;二是在工作站的建设中,需明确方向,整合资源,做到“精耕、深耕、优化、熟化、工程化、产业化”;三是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支撑与引领。他指出,平台建设要在创新的基调上,要协同创新、合作创新,在过往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紧扣“政、产、学、研、用”五个要素,希望科学家工作站成为各科研工作者、各大院校合作的新样板。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组成员于杰讲话

杨友昌指出,科学家工作站是贵州高新技术创新关键平台,是链接顶尖科研资源的纽带。当下科技资源向平台集中,其在人才申报、项目集聚方面作用关键。他希望贵州民族大学做好保障,助力工作站关联研究团队攻克技术难题、转化成果,支撑贵州产业发展。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友昌讲话

吕国富表示,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下,贵州民族大学在平台建设、团队组建、学科规划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认知边界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贵州民族大学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将以最大诚意、最优政策、最强保障为科学家工作站提供全方位支持。

校党委书记吕国富讲话

徐坚分享了其丰富的科研与教学经验,分析了科技成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关联。他肯定了贵州搭建此平台先行先试的意义,鼓励利用平台聚才,探索创新机制体制,为科研发展提供示范。张道海详细介绍了贵州省科学家工作站的研究进展。

深圳大学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徐坚分享教学科研经验

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张道海介绍研究进展

该科学家工作站为贵州省首批建设的科学家工作站,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主体,联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组成。其主要开展高分子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功能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其应用推广,围绕固废资源化、新能源电池、电磁屏蔽和吸波材料等多个领域展开研究,部分成果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会议现场二

会议现场三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揭牌仪式不仅是一次科创平台的启动,更是一场“政产学研”深度对话的盛会。展望未来,在这样的契机下,当“高端智力”与“地方需求”精准对接,当“前沿技术”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贵州民族大学将以科学家工作站为支点,撬动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的“杠杆效应”,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中书写新的篇章。

会后,徐坚、赵宁于我校南校区行政楼第七会议室为贵州民族大学师生作专题学术讲座。赵宁以“聚倍半硅氧烷的自修复与循环利用”为题,从氨丙基倍半硅氧烷的可逆水缩合、室温可快速修复、闭环循环利用等方面为师生作了一场通俗易懂的专题学术报告。徐坚就“新形式下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向抉择”为中心,以自身科研经历从“科学基础问题、科学研究目标、科学研究材料”三个方面深入刨析,聚焦社会发展现状,强调了“从重大需求中聚焦研究方向”的思想,最后他对民大学子寄予了“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人要成才、才要成队、队要能战”的殷切希望。两场讲座深度融合学术高度和育人温度,为一众学子求学与科研等方向提供了新动力,打开了新思路,筑下了坚定的基石。

文字:融媒体工作站 孟雨 周红双

图片:融媒体工作站 陆光娇 郑家轩 潘仕思

一审:潘小露

二审:何 春

三审:邹 璿